赵佗(—公元前137年)是河北真定(今正定)人,秦代时曾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秦末,他兼并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接受朝廷招抚,被封为南越王,成为汉朝异姓封王的特例。吕后主政时,赵佗自称为“南越武帝”,并发兵进攻今湖南境内的“长沙国”;吕后死后,到了汉景帝时,赵佗又再次归附汉朝。据其十二世孙裕南所记劳氏得姓缘由,赵佗之所以再次归汉,是因为他听了最小的儿子森罕的力劝,于是,景帝仍封赵佗为南越王,森罕有功于汉,也算劳苦功高,被赐姓“劳”,封地在山东崂山。劳森罕是劳氏的得姓始祖。据劳王章介绍,由赵氏赐姓为劳的故事,在民间也有不少佐证,譬如,内地有位赵姓人士在祖庙前挂了一联,“孝友开基,十八代后,始分劳姓氏;亲疏垂训,五百年前,原是旧宗支”;又如,广东顺德劳氏人家的祖宗牌位上,正面写的是“劳某某”,北面则是“赵某某”;再如,古时赵,劳二姓曾有互不通婚的族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