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7架国产新型运输直升机作为压轴梯队,“米秒不差”飞越天安门上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记者见到了驾驶长机的机长——济南军区某陆航团团长赵理准。自国庆50周年、60周年两次阅兵任务后,这是他作为机长第三次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全军陆航系统屈指可数。
从事飞行事业34年,赵理准飞行近4000小时零差错,指挥飞行上千场次零失误,执行近百次任务零事故。
直抵战争最前沿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赵理准格外喜欢这句话。在他看来,军人的目光就应该盯着波诡云谲的军事变革浪潮,直抵战争最前沿。
早在10年前,还是某集团军陆航处长的赵理准,就开始研究如何让陆航力量融入联合作战体系这一前瞻性课题。他潜心学习电子对抗、防空、炮兵、特战等兵种知识,遇有重大演习,总是全程观摩。2010年,他赴土耳其战争学院学习,在那里了解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陆航作战运用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回国后,他领衔成立攻关小组,率先开展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的运用,实现情报链、指挥链、打击链交汇链接,大幅提高了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效能。
虽已是特级飞行员,但赵理准从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这些年,他高质量完成5种机型8个型号的飞行改装。“驾驭不了新装备,就会失去制胜未来战场的先机。”赵理准认为,无论哪种机型,只有飞过、打过实弹,上了战场才有底气。
那年,陆航团首次成建制试射某新型导弹,赵理准反复向上级机关和军工厂请教,将导弹性能、对直升机状态的要求、如何打出最佳效能等研究得一清二楚。发射时,他第一个驾机升空,发发命中目标。
殚精竭虑谋打赢
赵理准刚担任团长时,陆航团组建不到5年。面对新型直升机大批列装,飞行员、机械师严重缺编的困境,他采取超常措施,狠抓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联合作战需要,赵理准坚持安排新飞行员到其他兵种单位当兵锻炼,协调飞行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到院校和其他军兵种部队代职。他采取重要任务强强联合、一般性任务强弱搭配的模式,创新“大队组训、分场训练”方法路子,每天平均占场时间由8小时增加至16小时,大大加快了人才成长速度。
通过各种训练和任务磨砺,年轻飞行员王建彬短短几年就成长为优秀射手。2014年实弹打靶,面对首次向实装装甲目标射击的挑战,他一击中的。
“带着课题进场,载着成果返航。”这是赵理准对官兵的一贯要求。2014年,参加“砺剑—2014”防空兵跨区机动演练,赵理准深入开展“近距离火力突击战法运用”课题研究,指导部队搜集整理相关作战数据,总结形成直升机低空火力突击的体系战法,大大提高了战机低空隐蔽突防能力。
双侧门伞降是未来特种作战兵力投送的重要方式,但组织实施难度大、风险高,稍有偏差就会造成伞兵伤亡和直升机损毁,我军尚无开展这一课目的先例。2009年,陆航团与特种部队联手攻关这一难题。从理论研究到地面演练,从物到人反复试验,赵理准率领官兵详细计算实施侧门伞降各个风速段最佳飞行高度、航速、间距等数据。经过周密准备,他们一举获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