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日,我随着几位书画爱好者前往杭州拜望德高望重的湖州籍著名版画家赵延年先生。
这位著名的版画家与女儿赵巧居住在杭州东新园11楼的经济适用房里,雪白的墙壁上没有任何装饰。赵巧直言,随便拿父亲一幅木版画出手,都会赚回很多钱,但那是父亲最不愿意的事。在父亲看来,美术馆整体收藏一位画家的作品,才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赵老见有家乡的人来看他,格外亲切热络。“你们是我的客人、朋友,我很欢迎,很高兴可以谈谈说说。”虽然初次见面,他却谦和客气,我心里热乎乎的。
和赵老交谈了近一个多小时,他的话语里,始终洋溢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炽热的情感。
说起湖州,赵老说:“小时候湖州的酥糖、粽子就在我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64年我到湖州搜集素材,汽车未进湖州,我的心情就开始激动起来。”
上世纪80年代,赵老到湖州开会,见到谭建丞老前辈,当时谭老虽已高龄,但精神矍烁,很热情地陪他到衣裳街竹安巷祖居看看。当赵老真正走进这条巷时,心情异常激动,“这就是我的祖先们的生活所在!”
竹安巷赵宅名人辈出,清代有赵炳言,赵景贤父子和赵炳麟、赵淀彦,近现代则有赵九章、赵苕狂、赵延年、赵振开(北岛)……厚厚的一本家谱中,是赵家的往事。
赵老用缓慢的语速讲起幼年时期几件印象深刻的故事:6岁时,被妈妈牵着手走在苏州的街头,看到东北流亡过来的学生当街演讲;1937年,13岁的赵延年住在上海法租界,每天和同学们一起趴在上海美专教师的屋顶,看着中日飞机在天上交战。
“为什么我给你们讲这些旧事,因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深深体会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我所有的作品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确实,出生于1924年的赵延年,几乎经历了整个中国现代史的风风雨雨,他的作品就是活生生的中国现代史画卷。
拜访赵老,我特地带去收集到的有关赵老的珍贵资料给他,赵老一边仔细看一边说:“收集了这么多我的资料,我也未曾见过,时隔已三十年,真是有心人,谢谢你。”
我说自己一直喜欢收集人文资料,希望赵老能为我题“人文收藏”这么几个字,他很高兴地答应了。一个星期后,由画家任海荣老师带给我。
每到新年伊始,我总要给赵老寄去贺卡。“祝赵老健康长寿”,用一句简短的话问候老人。过个两天,我就会收到赵老的贺卡。
至今,还记得有一年的贺卡,那一张套在塑封套里的纸片,薄如蝉翼,“新年好”几个字映入眼帘,画下是一行用铅笔的落款:“赵延年贺,时年八十九。”(钱江晚报张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