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之后,红四方面军一部突破黄河天险,向河西一带运动,为实施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宁夏战役”、打通国际通道的战略部署,踏上了悲壮的西征之路。
赵家水,景泰县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庄,由于红四方面军总部的进驻而从此闻名,并成了西路军成立的发祥地,从而引发出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在赵家水村西的景白公路和兰包铁路之间,坐落着一座破败不堪的民居,围墙和东西厢房早已塌毁,仅留存遗迹。民居的北面正中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三间堂屋,房中间是出山顶的棋盘门,两边是“虎张口”的花格窗户。室内东边是一座通铺土炕,西边是用土块堆砌的粮仓,中间是一张破旧的方桌。堂屋的西边是一座拐角结构的耳房,用作厨房,里面有灶头和土炕。堂屋的东边,还有一座直排小耳房,看样子是堆放杂物的库房。房子当年的主人叫何杰元,其后人现已迁往河西,这座院落的房屋已废弃闲置。
1936年10月30日,红四方面军总部进驻赵家水,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后改称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部就设在何杰元家,团长王泉媛和政委吴富莲就住在何家的堂屋里,这座房子从此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看见这座破旧的老房子,就让人想起了曾经的房客——两位红军女将领,当年正是从这里出发,就此踏上了不归之路,不免使人心情沉重而又感慨万千。
王泉媛,1913年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敖城乡庐富村。1930年3月,王泉媛在江西吉安敖城暴动中参加革命。1934年被送进中央党校的前身—中央共产主义马克思大学学习。毕业时,王泉媛的军事技术、战术和指挥考试名列全校学员第二名。
王泉媛随红四方面军到达会宁,参加了会宁大会师。之后,她和四方面军的1300多名女红军组成了妇女独立团,被任命为妇女独立团团长。随大军渡河到景泰后成立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在河西走廊,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担任阻击殿后任务。1937年3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经过40多天血战后,损失惨重。
1994年,在兰州军区的邀请下,王泉媛重返河西走廊。祭奠在高台战役中牺牲的红5军战友,在军长董振堂的墓前,年逾八旬的王泉媛不减当年英姿,手握双枪,朝天连射,口中大呼“战友们,我王泉媛看望你们来了!”老人的脸上流下了饱含辛酸的热泪。
吴富莲,1912年出生在福建上杭县官庄乡吴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29年参加少年先锋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官庄区妇女部长、上杭县县委委员、粤赣省委妇女部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在动员妇女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4年10月,她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伟大长征,行军途中,负责照顾伤员。次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吴富莲被调到红四方面军,任妇女独立团政治委员,在一年的时间内,随军三次过草地、翻雪山,战斗生活在广袤的荒漠地区,度过了极端艰苦的岁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妇女独立团也编入西路军,参加西征。11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受到马步青、马步芳等敌军的步步拦截和追逐,吴富莲率领妇女独立团且战且退,经过3个月的浴血奋战,于1937年3月转移到临泽县南部的梨园堡一带。这时,西路军已受到很大损失,而敌人又尾追而来,吴富莲和团长王泉媛主动向指挥部请战打掩护,她们改用30军88师268团的番号,接替268团设在村北梨园口的阵地,女扮男装,与敌苦战3天3夜,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随后,他们又在险恶的山石中不断转移阵地,打退了敌人无数次疯狂的进攻,许多同志牺牲、受伤或被俘了。吴富莲带领100多名女战士被敌人包围在一个山头上,由于孤立无援,弹尽粮绝,负伤被俘。
吴富莲被俘后,狡猾的敌人对她用尽威逼利诱的手段,但她丝毫不为所动,只是轻蔑地一笑置之。敌人无可奈何,又企图以折磨使她屈服,吴富莲视死如归,并以绝食斗争进行反抗,最后吞针不屈而死,年仅25岁。
这位25岁的女政委,历经长征的艰苦岁月,心向革命,立场坚定,为了解放劳苦大众的神圣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吴富莲的这个名字,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更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