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祖籍山东肥城,出生于江苏扬州,生长于江苏南通。
1916年赵丹两岁时随父母迁居于南通。赵丹的父亲在南通开设影戏院,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改名“赵丹”,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赵丹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冬日午后,循着西南营东西向的巷子,往东不远,在两三个小吃店的包围圈中,有一座黛瓦白墙的平房背对着巷道,墙上镶嵌着一块白色的方石,上面刻有“赵丹故居”的字样,标明此建筑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立牌时间为1998年11月。
90多年前的1916年,一位名叫赵子超的山东籍北洋军阀营长,从扬州调防至此,看中这方宝地,将一众家眷安顿在这个院子里。其中有新娶的二房、扬州美女黄秀芝和他们刚刚一岁多的儿子赵凤翱(赵丹原名)。
赵子超虽是一行伍之人,但对琴棋书画却颇为爱好,闲暇时常常会铺纸研墨,写字作画。渐渐长大的凤翱,此时也会手搭案角,看得出神;或者,接过父亲递过来的纸角,拿笔涂鸦。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之下,小凤翱到六七岁的时候就能写一手的好字,也能画出老家泰山和门前濠河的风光。此外,赵子超还把少林拳术和武术动作教给凤翱,这在几十年后的电影《林则徐》《海魂》等的表演中都能看出赵丹幼年时的功底。
上个世纪10年代的南通,在清末状元张謇的竭力推动下,实业和教育都办得风生水起,模范县的名声已传响海内外了。1919年,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更俗剧场建成。京剧名角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受张謇之邀来通献演,一时,剧场内好戏连台,盛况空前。
五六岁的凤翱在父母的带领下,也端坐在剧场内看稀奇。舞台上演员的奇特扮相和一招一式,引起了小凤翱极大的兴趣。熟悉之后,凤翱还偷偷地跑到后台,饶有兴趣地看演员们上妆卸妆,练声、候场。凤翱模仿力很强,戏看多了以后,也会咿咿呀呀地比划一番。惟妙惟肖的动作,总会让大人们忍俊不禁,笑得前仰后合。
在通师附小上二年级时,凤翱就是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了,经常在晚会上露一手。他最拿手的是“双簧”和小品。有一个最出名的小品,叫《乞丐拾元宝》,是凤翱根据连环画中的一个情节改编的,而且是临时的即兴表演,效果出奇的好,观者拍案叫绝。
升入崇敬中学(现实验中学)就读后,赵凤翱遇到了一帮同样爱好文艺的同学——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等。他们志向相同、趣味相投,很快成立了一个“小小剧社”,自编自演节目。
1931年,赵凤翱考取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改名赵丹,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32年,赵丹被上海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走上银幕。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有表演天赋,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此后,包括解放后,赵丹参演了很多经典的中国电影,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林则徐》等。赵丹成名后曾说过,他在南通时酷爱演戏,幼时的兴趣与嗜好把他推向了银幕。
赵丹虽然跟周恩来私交甚笃,但在“文革”中仍未能免遭迫害,坐牢4年。
1980年,中日合作拍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邀赵丹担任主角。就在赵丹倾情投入,做影片的准备工作时,癌症击倒了他。10月10日,赵丹走完了他65年的人生。
上世纪50年代初,赵丹因母亲逝世,回过一次西南营36号。那次,他还到通师附小等处故地重游,聊起他童年趣事。赵丹会说一口纯正南通话,在上海与钱千里等老乡私下里常常会用南通话沟通。赵丹晚年曾经深情回忆道:“我是喝濠河水长大的,南通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艺术的摇篮,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
1992年10月,在赵丹逝世12周年之际,家乡人民在其母校南通市实验中学设立纪念亭——丹亭。亭中铸有赵丹半身像,基座下安放着赵丹的骨灰。从此,这位人民的艺术家回到了他艺术启蒙的地方,回到了他钟情的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