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二月,天津大公报馆出版《赵望云塞上写生集》一册。此前,《大公报》从四月十九日至七月二十四日,分十五辑连载了这些写生作品,共九十九幅。其中多幅作品是在绥远省境内绘就,如在旗下营附近画绘的《妇女生活》,在绥远近郊画绘的《暮色苍茫中的农民》,在平地泉(今集宁)附近的三岔口小村画绘的《荒野中的愁民》等等。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每幅作品上配白话诗一首,著名记者杨汝泉作文字说明。
“深入劳苦大众的群里,描写他们的实际生活”(冯玉祥语)是《赵望云塞上写生集》所辑作品的主题。冯玉祥将军在这本写生集的序中说“大众时代的艺术,已经不是少数有闲阶级或有钱阶级的消遣品了。现代艺术的价值,已经不在于形态的美丽和雕刻的精致,而是在于深刻地,赤裸裸地,描写现实社会的真相。”赵望云的写生作品告诉受众,我们的家园虽然是美好的,但我们的生活是悲惨的。如《塞北农村生活缩影-妇女生活》一图,画面是三个小脚妇女或蹲或跪或坐,在野地里挖野菜,女人虽然年轻,但已弓腰驼背。冯玉祥配诗曰:掘苦菜,妇女在野外。因为谷贱伤农,乡间丰收倒成了灾。父老兄弟脸有菜色,妇女们不能例外。听说又借美麦,听说又发公债,只得日日吃苦菜。杨汝泉画下作说明:距十八台西南九十余里旗下营附近,已有不少的树木触入眼帘,土地也比较肥美,且旗下营河可以灌田,农民似乎舒服一点;但“丰收成灾”“谷贱伤农”两个名词常常罩在他们头上,实在担当不起;因此轻以(易)不出闺房的小脚妇女,也都揭起闺房的幔帐,跑到村边挖苦菜作为食料,狼吞虎咽地吃。再如《赴后山谋工做者》,画面是五个肩扛行李、包裹的赶路人,行进在山路上。冯玉祥配诗曰:背包裹,扛行李,此地无饭吃,跑向他处去。前山不能活,后山谋生易。谁是甘心为匪的?政治不良把民逼!把民逼!把民逼!将来都到后山去。杨汝泉的说明是:绥远有一句歌谣“打不开包头回后山”,后山就是武川县一带,(大青山后)地多山险,最易藏匪,故匪类多聚于此。今年因谷贱伤农,大青山南部农民,多无以为生,纷向后山去求工做,因为后山地多人少,(人少的原因是流为土匪的太多)谋取工做较易,且又当“烟秋”的时候,引致贫农的力量因之更大。
从他们的诗画中可读出将军与艺术家(亦是新闻工作者)的爱国之情、抗敌之决心。他们留下的是不朽之作,二一三年十月,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赵望云塞上写生集》,是为“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十七。
赵望云艺术思想、创作手法被后人继承,今人称其为长安画派奠基人。
(来源: 北方新报(呼和浩特) 文/王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