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研究会动态 快 讯 趙姓名人 会员风采 企业联盟 文学艺术 会员天地 经贸信息 趙姓源流
  站内搜索:
文学艺术
散文诗歌小说
书法绘画摄影
工艺园艺
其它
散文诗歌小说 你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散文诗歌小说 
 
趙主明:茶事漫话
 

茶之喝

 

开门七件事:菜米油盐酱醋茶。

茶虽然位居老七,但是谁也离不了它。

富人喝,穷人也喝;当官的喝,为民的也喝;脑力劳动者喝,体力劳动者也喝;上了年纪的喝,小孩子也喝;古人喝,今人也喝。

茶有多种。就颜色而言,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等;就制作方法来说,有炒青、烘青、全发酵、半发酵等;就香型来看,有清香型、浓香型、花香型等;就形状来分,有条、片、沫、散茶、饼茶、砖茶等。

我家乡的老百姓,对白开水也称茶。那是个淮河南岸的丘陵地区,不产茶叶。过去,农家大都喝白开水。有时为了改改水味,就放一些植物的叶子煮开。比如:放稻秧叶子煮的称之为“秧叶茶”,放枣叶煮的称之为“枣叶茶”,放锅巴煮的称之为“锅巴茶”。

以此类推,还有菊花茶、金银花茶、八宝茶、车前子茶等。

小时候吃过“红米茶”,至今难忘。虽说称之为茶,其实与粥差不多。做法简单,先将大米和黄豆炒出香味,再添水用大火烧开,加盐、青菜和少许猪油,文火慢煮,至大米开花即可。闻着香气扑鼻,吃着口感滑爽。

农民喝茶,重在解渴。渴了才喝,不渴不喝,哪管喝的科学不科学?

尤其在农忙时节,起早摸黑,一天忙到晚,哪里有闲工夫坐在那里慢慢来?

我小时候,常见他们烧半锅开水,倒入瓦罐、瓷盆或者桶里,带到田间地头,放个半温不凉。犁一片地,或者挑几捆庄稼,出几身汗,口渴了,就歇下牛,放下扁担,或坐或站,倒一碗,一仰脖子,咕咕噜噜一气喝个底朝天。接着,又忙乎去了。

有人说这是典型的牛饮,没有文化。我不赞同。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渴了就喝,不仅是生理本能,身体的必须,而且也蕴藏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土气里含着豪爽。

对于农民来说,怎么喝都没有关系。他们没想那么复杂,没去关注怎么喝才好,压根儿没把喝茶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思考。喝,是生存本能的自然反映。

 

茶之饮

 

汉字复杂细腻,同一个意思,常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比如,“喝”与“饮”,同是一个意项时,却用在了不同的地方。

喝酒、喝水、喝汤、喝药、喝粥、喝茶与饮酒、饮水、饮茶等。

喝酒与饮酒,喝水与饮水,有什么不同之处?我没看出来。

喝茶与饮茶有何不同?我在《现代汉语新词典》里也没找到清晰的答案。

但仔细琢磨起来,二者似乎也有所不同。

“喝茶”口语用的多,饮茶书面用的多。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吟道:“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用了“饮”字。

歌曲《请喝一杯茶》,“我喝了一大碗茶”,“俺们喝茶去”,用了“喝”字。

似乎“喝”大众化一点,“饮”文雅一点。

蹬三轮车的工人,拉板车的农民,进城卖西瓜的贩子,车把上挂着个透明大杯子,里面盛的茶水足有一公斤,渴了,就拧开杯盖,仰脖举杯,咕噜噜一口气喝掉一大截。这种豪放性的,适宜称之为“喝”。

人在旅途,自带茶杯茶叶,冲满开水,半天喝上一口,一杯茶水喝半天。这杯喝完了,再续一杯。续水三遍后,倒去剩茶,重新放茶再泡。这种文气的做派,适合称之为“饮”。

在办公室的桌角案头,放着一杯茶水。看材料,批文件,与同事交谈,时不时端起茶杯,呷上一口。出门时候,也带上茶杯,汽车内备有水瓶,不等口渴,即补充水分,形成一种习惯。这样的喝法,叫“饮”也顺呼情理。

 

茶之品

 

对于茶,“品”,似乎是一个档次。

怎样为“品”?有标准吗?我无心考究。凭脑子笨想,品茶少不了好环境、好心境、好茶叶、好茶具和对茶叶的认知、喜好等。

说实话,我虽然生活在著名的绿茶之乡,常年喝绿茶,但不为解渴,而精注于“品”的时候并不多。平时,多在“喝”与“饮”的范围之间。偶尔到茶馆去,也谈不上“品”字。

这里不像成都,轻易可见茶馆。本市茶馆还不算多,品味高的更少。

有两家好些的,我陪客人去过。虽临闹市,茶室内还算幽静。大厅里灯光柔和,小桥流水,花草虫鱼。茶室里挂有字画,低回着悦耳的音乐。人多时,可以买成盒的茶叶;人少了,也可以按杯算账。

房间有电动水壶,可以自己动手烧水续水,也可以请服务生帮助来做。有茶点心供应,比如南瓜子、山楂片、香蕉干、花生米、软糖块等。

喝绿茶一般不用茶壶,杯子多是透明玻璃杯,茶叶直接放进杯内,用量多少、泡的浓淡,各有所好,悉听自便。

提壶高冲,至四分之一杯而止,停几秒钟将水倒掉,谓之洗茶,目的是除去浮沫,温润茶条。第二次注水,至八分杯为度,俗称“酒七茶八”。

接着,观茶色、看茶条、闻茶香、品茶味循序渐进。

喝到三分之一杯,开始续水。如此边喝边续。一般续水四到五遍,再喝的话,就要倒掉残茶,重添新叶。品着聊着,渐渐地,喝翁之意便不在茶了。

如果需要,还可以请人抚琴助兴。

到外地出差,也有几次品茶的机会。

比如,在台湾阿里山下,品台湾的高山茶;在云南大理,品白族人的三道茶;在新疆天山脚下,品哈萨克族的酥油茶;在西双版纳的茶叶店,品普洱饼茶;在杭州虎跑泉边,品西湖龙井茶;在洞庭湖畔,品碧螺春茶;在八公山下,品六安瓜片和黄山毛峰茶;在成都杜甫草堂,品四川竹叶青茶;在福建武夷山,品大红袍茶……

近日,我到首都出差,前往拜访一位朋友,应邀到他工作室里小坐。工作室不大,布置的条理清晰,紧凑有序。临墙一角,设一方茶室,一套沙发,一张茶几,一套茶具,可以容纳五六人坐下喝茶。靠墙边,有一个红木博物架,放着不同的茶壶茶盏。茶几上,有自动吸水器、电动烧水壶。

落座后,朋友即动手吸水煮茶。

趁着烧水的空隙,他取出一支线形沉香,点燃后放进长方形紫檀色的香盒里。然后,拿出一个圆筒形茶叶盒,用茶拨拨取茶叶,拨进紫砂壶里。炉子上的水壶开始吱吱地冒出蒸汽。

朋友关断电源,提壶泡茶,洗茶、温杯、冲泡井井有条。他的操作熟练麻利。

茶盏也是宜兴紫砂,传统造型,口大底小,状似酒杯。若照解渴的喝法,不足一口。心想,如用来喝酒,一口一杯,也不成什么问题。然而,今天不是“喝”的概念,而是“品”的气氛。我们端起盏来,闻香后,抿一小口,含在嘴里,用舌尖轻轻卷动,然后慢慢咽下。

茶水在紫砂盏里看不出色泽,但香气醇厚,口感厚重,拿起茶叶盒一看,是金骏眉。这是福建产的顶级红茶。品质好,只是价格不菲,平时哪舍得喝?

朋友又拿出一个圆形香炉,掀开盖子,从另一小盒内,取出少许粉末,放于炉内,用喷射式打火机点燃,盖上盖子。经介绍,方知是沉香末。

一圆一方两个香炉,冒着丝丝青烟,在茶几上方袅袅飘散,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香气。

朋友说,这虽不是最好的沉香,平时也舍不得用,因为太贵了。你们是贵客,头一次来,表达一下心情,感受一下。

品着茶,闻着香,听着丝竹音乐,叙着红茶绿茶黑茶白茶黄茶散茶饼茶砖茶花茶,一时间进入了茶的世界。几杯过后,一丝置身世外的感觉恍惚飘来。

那时刻,算是心无二用,专心致志地“品”了一回。

 
网站首页 研究会动态 快 讯 趙姓名人 会员风采 企业联盟 文学艺术 会员天地 经贸信息 趙姓源流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赵姓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电话:010-57135591 传真:010-57135591 网址:http://www.zhaoxingwenhua.com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豫ICP备17032877号-1

http://www.5icool.org/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