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一位教授来这里讲学,主题是企业品牌策划。一开头,点出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接着,围绕这两个话题展开,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半小时。
把好好吃饭与好好睡觉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我是初听。似乎平庸,其实不然。当今社会,能够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并不容易。很多人为吃不好饭睡不香觉而大伤脑经。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在吃的问题上屡屡出事。媒体不断爆料,有毒劣质食品花样翻新,屡禁不止,饮食安全令人堪忧,政府对此似乎能力不够,作为不足,消费者防不胜防,严重地威胁着老百姓的健康。吃荤怕激素,吃素怕毒素,吃什么好心里没数,民怨声声。
吃不好,睡眠也有困扰。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婚姻压力、应酬复杂社会关系压力等,导致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环境里,都有睡眠障碍者,有抑郁表现或者抑郁趋向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常为失眠而苦恼。
失眠问题,我也有过。那时,我还不足三十岁。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睡的时间短,窗外飘落几片树叶就能把我吵醒,严重时候,一到睡觉时候就害怕,怕睡不好。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吃了多种药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位朋友说,他过去也为失眠而头痛过,后来吃了一个时期的五味子,渐渐地就好了。
五味子是什么东西?我查了查。原来是一种中药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据《新修本草》记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功效滋补,强壮力量,药用价值很高。
一粒子儿,竟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可见不凡。中医论证认为, 五味子性酸温无毒。《本经》提出该品有益气补虚强阴等作用。历代文献记述五味子补虚劳,壮筋骨, 专补肺肾,兼补五脏, 益气生津。对常见老年病肺肾虚损之咳喘,消渴尿多, 气虚自汗,阴虚盗汗, 均有治疗作用。对改善老年心血不足、心气虚、心肾不交之失眠心悸均有良好作用。
五味调和是难得的。平时接触的五味,皆为单体,互不相容。醋酸椒辣苦瓜苦,蔗甜盐咸不相容。大师做菜,讲究法则,调和之妙,巧在搭配,得当者为高。在菜肴中,没尝过将五味混在一起,调和绝妙,相得益彰的。
人的舌头是个精灵,有天生的一副辨味本领。美食家更为厉害,再好的厨师的手艺,也瞒不过他们的巧舌。不管煎炸焖炖蒸煮烤,舌尖一动,便尝出个八八九九,甚至分毫不差。舌尖世界,真了不得。
一般人都知道舌头能辨味,但却没有内行人知道得那么精细。别小看了三寸之舌,那可是分工合作十分巧密的尤物。舌尖、舌根、舌边、舌中心对五味感受不是笼而统之,而是各有侧重,分别敏感。你看品酒大师,尤其品评红酒,星星点点的差异都逃不出他们的味蕾。
听起来似乎玄了。其实真的玄乎。不过,味觉可尝可品的,非只五味。还有,涩算不算一味?麻算不算一味?冲算不算一味?
话说回来,一样果实,五味俱全,已经相当难得。不过,它并未打动我。对于五味子,我一直没吃。我不愿意一口尝尽五种味道。深思熟虑后,自我选定一种方法,就是自我调节。我选练了一种功法,外练形体,内炼精神,循序渐进,慢慢化解,终于克服了睡眠障碍。
回想起来,人的睡眠状态与人生五味紧密相连。五味调和,精神内守,外邪不侵,安宁平和,是远离失眠的根本。
其实,生活上的五味,并不构成什么大问题。人生五味,才至为重要。一般人,难免个个经历。单体的味觉,大部分人都没什么问题。尤其对于甜咸辣味,多能适应。
但是,人生莫测,祸福难定,际遇不同,很难都是单体经历,独往独来,倘若遇着打碎了五味瓶呢?那么,五味都出来了。对于倒霉事情,自己能承受得住吗?那就要看目标、意志、信念、毅力、耐性了。
慢慢人生路,难免有不顺之时,当伤心痛苦时,有人形容好像打碎了五味瓶。打碎了五味瓶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一股脑儿都来了。五味交织,还能品出甜吗?恐怕甜就被压抑了。酸苦辣只好用泪冲洗了。
五味辣为王,一辣三分味。湘川赣之人理解尤深,固有辣不怕、不怕辣、怕不辣的说辞。我一向喜欢微辣。有一次,朋友请我吃麻辣烫。头一次走进这类餐馆,心存忐忑,但不便推却。一开吃,满嘴火燎一般,舌头麻辣,额头冒汗,继而,头发滴汗,衬衣汗湿。吃一阵子后,味觉渐渐适应,难受的感觉几近消失。吃罢麻辣烫,再尝尝平时的菜肴,反觉寡味。
有一年,去苏州学习,几天后,就对那里的偏甜饮食生腻。好在有备而来,带着榨菜和辣酱,配食以解馋。再过几日,熬不住了,就到市井寻找味重的小餐馆吃上一顿。
南方人吃的古怪,北方人吃的厚重,东方人吃的清淡,西方人吃的豪气。比如:新疆的手抓羊肉,上海的香梨酥饼,黑龙江的酸菜炖肉,广东的三蛇汤,都是各有千秋。
苦与甜是对立的一面。先苦后甜,苦后有甜。喝茶,初入口苦,回味甜。甜过了头,又变成了苦。糖精,放过了就苦。甜叶菊糖,比糖精还甜好多倍。一公斤可调一吨甜水。但是,若放一点原糖于舌尖,苦如黄连。
类似盐一样,少了,淡;多了,咸;再多了,苦。任何事都是恰如其分的好。像做饭,火候不到不熟,过了就焦糊了。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是高人。走极端,往往适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