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研究会动态 快 讯 趙姓名人 会员风采 企业联盟 文学艺术 会员天地 经贸信息 趙姓源流
  站内搜索:
文学艺术
散文诗歌小说
书法绘画摄影
工艺园艺
其它
散文诗歌小说 你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散文诗歌小说 
 
趙德润:世间风雨砚前诗
 

世间风雨砚前诗 

                         --陈廷佑诗词书法浅议          

赵德润

    

北京奥运前夕,我从光明日报社到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工作不久,就认识了办公室副主任陈廷佑和他的诗才,并获赠一本线装诗集《西抹东涂集》。打开诗集第一页就是他父母的照片,下题“爹娘是我眼中佛,朝霭春晖报未多。千里烧香寻古庙,何如敬此两弥陀!”不觉心里一动感到新奇而富有哲理。不久又收到他的新作《诗文骈翼》, 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清风拂面之感。这种诗文骈列的形式很新颖,内容互为补充,互为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难得真情实感 

读廷佑诗文,最突出的印象是一个“真”字。廷佑诗词文章涉猎很广,从奥运开幕、神舟飞天,到国计民生、汶川地震,从居家生活、出差旅行,到朋友聚会、网友交流,每有人生感悟,无不把真情实感记录下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诗文。2009年6月19日,为中央文史馆工作事,陈廷佑拜访馆员王蒙先生,不经意间谈起旧体诗,王蒙先生很高兴,以自己的诗集相赠,廷佑读后写出七律二首《先生本色是诗翁》,介绍了人们印象中“文化部长”、“著名作家、小说家”之外的“诗人王蒙”。从王蒙诗名掩于文名之下,作者感叹“诗人的悲哀”、“诗的悲哀”,而从王蒙经历磨难,“诗就像一个人的信仰,十分顽强”,作者又看到“诗人的幸运”和“诗的幸运”。王蒙先生读了廷佑的诗,说“他的诗鼓励了我也感动了我”。我曾在光明网和国务院参事室网站介绍过这首诗和这个有趣的故事

倘佯在诗文的海洋里,难免有些陶醉。廷佑这种陶醉,并非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矫揉造作的“佯醉”,而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无论国事家事,儿女情长,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因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读来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廷佑是有激情、有血性的人,也是有个性、有脾气的人。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他的人生感悟,喜怒哀乐,都活脱脱地表现在他的诗文里,毫无掩饰。我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善美的基础也是真实,没有真,善与美都无从谈起。“原汁原味”地记录自己激情迸发那一刻的真情实感,和读者心对心地交流,这样的诗文才是好诗文

《启词毛词远不是一个档次》一文写于2004年。启功先生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是德才望兼备的大学问家。在参事室、文史馆内,包括廷佑在内,大家都十分尊敬启老。正如文中所说:“启词已经写得很好了,很难得了,在教授们中间已经是很高的山峰了。我们看他得仰起首来。”在毛泽东诞辰111周年前夕,廷佑写了《七律·酒后失眠彻夜读毛主席诗词》和这篇评论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说“我认为启功的诗词与毛泽东的诗词远不在一个档次上,这包括思想性和艺术性,文人性和人民性。”作者直人快语,让你不得不一口气把文章读完。“但启功还只是启功,启词也还只是启词。比起毛泽东,比起毛词,确实不是一个级别,不在一个水平,基本上没法比。因为我们看毛泽东,看毛词,在仰首时仰角要更高,才看的更清楚、更完整。” 

作者接着又把启词《贺新郎 咏史》和毛词《贺新郎 读史》对照列于文后,说“相信大家自己去比一比,高下立见。” 显而易见,不是对毛泽东、启功以及他们的诗词“知之深,爱之切”的人不会做这样的对比。读了全文,我们领悟到作者讲这番话并非贬低启老,而是讲出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 

讲真话不容易,讲有思想、有新意的真话更不容易。廷佑写的《七古<蒙尘歌>》,从朋友来信抱怨“烂了的舌头,发霉的唾液,流言像灰尘一样蒙住了一切”,诗人写了针砭时弊的长诗《蒙尘歌》。“世人休怨天才少,飞言流语摧人倒”,“谁人敢对千夫指,千夫指处无疾死”。诗人又强调“蓬首垢面蒙尘日,卧薪尝胆自强时。历史无情亦有情,不教灰尘永世蒙。一朝天降及时雨,万象更新洁如洗。”这说明,廷佑的诗文不仅有敢讲真话的特点,而且更注重诗文的思想性和积极意义。 

 

诗书修养为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廷佑的书法开始进入我的视线。我对于书法艺术涉猎不多,却深知书法艺术之深奥,在书法这块园地耕耘要有所收获之艰难。近年来因工作关系,我亲眼目睹廷佑对于书法之执着,用心之重,用力之勤,进步之快。我很高兴地得知他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其努力和成果被专业协会所肯定而欣慰,相信他在新的领域和平台会大有作为。 

廷佑有个观点,他说诗词是余事,即本职工作之外的事,书法则是余事的余事。他常常谦称自己虽从小就握笔临帖,有一点童子功,也希望不断努力使自己的书艺不断提高,但他坚持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是个古体诗词的创作者、传承者、宣传者。诗词是他平生须臾不能离开的伴侣,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信仰的高度。同时,亦知诗词在当今社会所处的弱势,即知音少、传播难、能者稀。过去,诗词是文人的基本功,是通向功名的必经之路,国家、社会、民间对诗词有持续千年的推动力。现在,这个外部环境基本没有了。要使诗词延续和发展,必须借用其它手段,而书法是离诗词最近、结合最便捷的艺术形式。诗词和书法结合得好,最容易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奇效。廷佑之喜书、习书,包括他加入书法家协会,其内在原因、根本动力就在于此。 

于是,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廷佑的书法,内容几乎全部是写自己的诗词;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他把自己的书法作品,说成是用毛笔抄写的诗词,能挂在墙上让人看的诗词。他希望通过书法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的诗词,同时通过抄写诗词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可以这样理解廷佑的思路:诗词是灵魂,书法是驱体;驱体的艺术化动作就是舞蹈,看书法就象看舞蹈,而诗词则是舞蹈动作所反映出来的情感和精神。书法最直观、最形象、最可触摸地反映书者的性格、理念和个性特点,而诗词则是通过精练的汉字组合概括反映的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在廷佑这里,在他的诗词书法作品中,两者融为一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得益彰。 

明白了这层意思,我们就能够更全面地去认识、更准确地去读懂和理解他的诗词书法作品。廷佑从小受父兄启蒙,学习古文诗词,也学习挥毫濡墨。他开始练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后来着迷于颜真卿,遍临多宝塔、勤礼碑、麻姑、家庙、祭侄稿诸帖,甚至还详尽了解了颜真卿的身世、履历,他希望掸掉历史的灰尘,通过对其人其事了然于胸,从而一窥其书法脉缕,觅取其书法神韵。别人说他的字象颜体,有颜味儿,他就十分得意。他还专门为颜真卿写了一首歌词,堪称颜真卿的铁杆粉丝。 

大约从前年开始,他在友人启发下,学习了启功先生“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转而全神贯注地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这期间,他创作了近千字的《联合国赋》,就用圣教笔意,反复抄写多遍,既有尺幅寸縑,也有十几米长的巨制。有不少专家看后,都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他学圣教序这条路是书法正途。 

勿庸讳言,我感觉,廷佑在诗词方面的功夫大于他在书法方面的功夫,他自己对于两者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下功夫有异。难得的是他自己很清醒,也在持续下功夫。书法的最高境界要看修养。廷佑借助诗文功力的滋养,他的书法作品已具备较强的人文底蕴和深刻内涵。廷佑不仅年轻,也很努力,加上他较高的悟性,相信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会越来越深,特色会越来越鲜明,个性会越来越强烈。“世间风雨砚前诗,三放堂中苦觅词。偶尔吟成唐气象,狂人去后我为痴。”这是廷佑《自书诗后赋此四绝用同韵》中的诗句。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他的诗词书法必自成一体,诗书合璧,相映生辉,成为反映我们伟大时代、深得人们喜爱、有较高收藏价值的艺术佳作。 

 

先做人后作文 

和廷佑谈心,他很赞成我的恩师穆青的名言:先做人,后作文。 

老实说,廷佑雅好诗词书法,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不少人都知道。在名人大家云集的参事室、文史研究馆,他首先把自己作为一个为参事、馆员竭诚服务的机关工作人员。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他和机关同志们往往把自己的爱好隐藏起来,不事张扬,刻意低调。 

《中华书画家》有个诗词欣赏栏目,编辑部经常向程毅中、赵仁珪等馆内专家请教,对诗词栏目提出改进意见。程先生特别推荐说:“机关的陈廷佑先生是诗词方面的专家,可就近请教”。我们按照程先生建议,请廷佑给编辑部人员开讲诗词,稿子也每期送他,请他审读诗词栏目。廷佑欣然接受,不讲价钱,不计名利,既认真讲课,也认真看稿,还帮着组稿。有一位地方馆员的诗稿,廷佑发现有一处格律不对,他标注出来,提出了修改意见,还嘱咐编辑一定要联系本人同意,结果是对方完全同意廷佑的修改,对编辑部表示感谢。这个栏目受到不少读者喜爱,包括不少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廷佑默默做出奉献,既无署名,也无寸利,乐此不疲,这不就是他的人品所在吗?

也是去年,我请廷佑找十首左右诗词作品,拟在《中华书画家》杂志上发表。他谦称自己辈分低,以后再说。我说“按辈分排队也该轮到你了”,他这才应承下来。好象过了一段时日他才把作品交来,原来他专门赶写了一首《七律 忆孔凡章先生》:“每念恩师便自哀,当年情景眼前来。单车一辆传骚雅,讲义三玄倾玉醅。正脉唐音亲口授,孔门弟子侧身偎。谆谆诗教犹盈耳,骥路何须画角催”。他说既然有机会在中央文史馆主办的刊物上发一组诗,没有感念孔先生的内容是说不过去的。他认为自己在诗词方面取得今天的成绩,跟孔先生言传身教分不开。他写文章、出书、到人民大学、北京四中等单位讲课,处处都要提到孔凡章先生。他这样尊重自己的恩师,不就是他的人品所在吗?

去年温总理于两会之后答记者问,提及黄公望之《富春山居图》,经历史烟云荡为两截、分藏两岸之遗憾,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撼动千万中华儿女之心。实现残卷合璧,实乃众望所归。今年《中华书画家》杂志诚邀两岸著名山水画家宋雨桂、江明贤创作《新富春山居图》长卷,邀请尼玛泽仁等60位两岸名家,亲临富春江畔描摹今日新貌。同时拟邀请10余位诗家以此题材写诗填词,书画和诗书作品拟于9月在国家博物馆与画作联袂展出,以庆祝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请诗词名家、包括组织诗人赴浙采风,我自然想到请廷佑帮忙。4位馆员和中华诗词学会两位老先生,年龄最高84岁,最低的也70多岁了。原计划我要陪几位先生前去,因全国参事室文史馆工作会议走不开,便请廷佑代劳。从浙江回来,廷佑就发来短信:过程顺利,安全健康,交流愉快,作品丰收。他们还在旅途中开了一次作品研讨交流会,并在杭州返京前座谈感想,每位先生都谈兴极高,气氛十分愉快。加上过去到过富春江如今足不出户即写出诗词的几位大家,共有位12位诗家45首作品,可谓是大丰收了。廷佑军人出身,“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也是他的人品所在吗?

值此《韵墨心香陈廷佑诗词书法展览》举行之际,从诗文、书法、为人三方面来浅析陈廷佑,不知是否准确到位,然而却是我的所见、所闻、所知。我当然还有所愿:愿廷佑永远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在诗词书法上有更深的造诣。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华书画家杂志社社长)

 

附:

廷佑诗:《自书诗后赋此四绝用同韵》

2010年8月26日

世间风雨砚前诗,三放堂中苦觅词。

偶尔吟成唐气象,狂人去后我为痴。

颇能得意自书诗,任性挥毫也中规。

不是私衷珍敝帚,  兴来未尽最难持。

爱听鼓励似孩儿,朋友抬夸不自知。

诗写千行刚出版,又挥拙笔抹横楣。

不为成名只为诗,毛公去后暮云披

西风欲把东风退,我且飞黄护大旗。

 
网站首页 研究会动态 快 讯 趙姓名人 会员风采 企业联盟 文学艺术 会员天地 经贸信息 趙姓源流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赵姓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电话:010-57135591 传真:010-57135591 网址:http://www.zhaoxingwenhua.com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豫ICP备17032877号-1

http://www.5icool.org/在线客服